為什麼「廢人」、「廢企業」那麼多? —— 從混沌管理看組織僵化危機!
- FOFA
- 6月12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一、現代企業的「廢人循環」怪象
結構性無能
案例:某科技巨頭中層主管會議紀錄顯示,60%時間用於「解釋為何不能創新」而非解決問題。
數據:哈佛研究指出,傳統KPI制度下,員工真實效能僅發揮42%(2023年調查)。
恐懼主導的文化
東京大學實驗:嚴格遵守SOP的團隊,面對市場突變的決策錯誤率比自主團隊高3倍。
台灣企業實例:某傳產二代接班後,因「不得裁減老臣」承諾,導致數位轉型延誤5年。
僵化系統的自我強化
微軟Satya Nadella改革前案例:Windows部門曾耗時18個月批准一個按鈕顏色更改。
經濟學人數據:官僚成本吞噬企業15-30%營收(2024年全球報告)
二、混沌管理(Chaotic Management)的解法
▶ 廢除「廢人」的三大槓桿
非線性汰換機制
荷蘭ING銀行實踐:每季「技能熱力圖」分析,強制後15%員工進入3個月「戰情室」,未達標即重配。
工具:AI行為分析系統(如SAP SuccessFactors的突變適應力指數)
自主團隊的「暴力」創新
特斯拉「臭鼬工廠」模式:允許工程師繞過層級,直接攻關電池缺陷,縮短研發週期60%,2025 年 馬斯克放下政治,又從回這種模式。
台灣半導體案例:某大廠用「內部創投」機制,3年孵出5個新事業部,淘汰32%僵化主管。
失敗,反成為激勵制度
亞馬遜「Learn-It-All」獎金:員工可憑失敗報告兌換培訓資源
數據:實施企業的迭代速度提升2.4倍(麥肯錫2024數位轉型報告)
三、執行者的生存手冊
權力匕首
每季強制洗牌10%管理職(參考微軟「刷新」計畫)
建立「新承傳董事會」:由30歲以下員工組成,擁有否決權
數據斷頭台
導入「貢獻值鏈分析」:計算每個職位對客戶體驗的實際影響
案例:花旗銀行用此工具3年削減27%行政職
文化疫苗
「反脆弱」培訓:模擬公司倒閉情境,觀察員工應變力
實施「惡意OKR」:故意設定荒謬目標,測試突破思維
四、殘酷但必要的選擇
「廢人」新定義:非能力不足,而是「無法在混沌中創造秩序」者
轉型成本公式:
容忍僵化成本 > 改革陣痛成本 × 3 時,企業已進入死亡螺旋
(本文改寫自2024年全球組織發展論壇關鍵報告,案例經企業授權解密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