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哈佛幸福心理學二》積極心理學 - 科學方法解答一個被忽視的問題 ——「贏家」為何不快樂?
- FOFA
- 6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塔爾·班夏哈(Tal Ben-Shahar)的 《積極心理學》(Positive Psychology)之所以成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,甚至吸引了超過 1,400名學生(佔哈佛本科生的20%),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:
切中學生痛點:哈佛的「成功者困境」
背景:哈佛學生普遍是「人生贏家」,但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壓、焦慮甚至憂鬱狀態。
研究顯示,哈佛約 80% 的學生在求學期間經歷過重度焦慮,50%感到持續孤獨(哈佛校報調查)。
課程定位:班夏哈不教「如何更成功」,而是教 「如何更幸福」,直接回應精英學生的心理需求。
學生回饋:「這門課讓我意識到,成功≠幸福,而我從未認真思考過後者。」
科學化 + 實用化:幸福不是雞湯,是可訓練的技能
擺脫空泛理論:課程以心理學實驗和數據為基礎,例如:
感恩實驗:每天記錄3件好事,持續兩週可顯著提升幸福感(Emmons & McCullough, 200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