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股神榮休丨回顧巴菲特神級修煉》巴菲特致股東信精華總結(1974–2024)- 限時公開

  • 作家相片: FOFA
    FOFA
  • 5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巴菲特1987年致股東信:關於市場波動的經典論述

段落原文(譯文)

我們將繼續忽略政治和經濟預測,因為它們對投資者而言只會分散注意力,而非帶來助益。

30年前,沒人能預知越南戰爭、工資管制、兩次石油危機、總統辭職、蘇聯解體、道指單日暴跌508點(1987年黑色星期一),或是國債利率在2.8%到17.4%之間劇烈波動。

但出乎意料的是,這些轟動事件並未阻止『投資於優秀企業』的長期策略創造豐厚回報。事實上,股市大跌反而是以低價買入好公司的良機。

關鍵不在於預測風雨,而在於打造一艘無論天氣如何都能航行的船。


背景與解析

  1. 歷史背景:

    • 1987年10月19日,美股單日暴跌22.6%(黑色星期一),伯克希爾賬面損失3.42億美元。

    • 巴菲特藉此信安撫股東,強調企業內在價值與市場波動無關。

  2. 核心思想:

  3. 不預測宏觀:經濟危機、政治動盪無法預測,也無需預測。

  4. 專注企業本質:好公司能穿越週期(如信中提到的喜詩糖果、GEICO)。

  5. 逆向思維:市場恐慌時,正是買入優質資產的時機。

  6. 後續驗證:

  7. 1987年大跌後,巴菲特增持可口可樂(1988年買入13億美元,現價值超250億美元)。

  8. 伯克希爾股價在1988–1998年間上漲超800%。


《股神榮休丨回顧巴菲特神級修煉》系列:



巴菲特1999年致股東信:關於「投機泡沫」的經典警告

段落原文(譯文)

在投資界,當潮水退去,你才會發現誰在裸泳。而現在,我們正目睹一場前所未有的裸泳狂歡。

許多所謂的『新經濟公司』以『眼球數』『點擊量』而非利潤來估值,這讓我想起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。

投資者必須明白:股票最終的價值,取決於它未來能產生的現金總和——而不是明天有多少人願意以更高價接盤。

我們(伯克希爾)將繼續堅守能理解的企業,即使這意味著錯過『網絡股』的狂歡。畢竟,賺自己看得懂的錢,比虧不明白的錢要好得多。


背景與解析

  1. 歷史背景:

    • 1999年納斯達克指數暴漲86%,亞馬遜市盈率超300倍,巴菲特因不投科技股被媒體嘲笑「過時」。

    • 次年(2000年)互聯網泡沫破裂,納斯達克暴跌78%。

  2. 核心思想:

  3. 現金流為王:企業價值必須基於可量化的現金生成能力。

  4. 能力圈原則:寧願錯過機會,也不觸碰不理解的投資。

  5. 人性警示:投機狂潮中,理性投資者常被視為異類。

  6. 後續驗證:

  7. 2000–2002年,伯克希爾因避開科技股實現正收益,同期納斯達克投資者損失超5萬億美元。

  8. 泡沫破裂後,巴菲特收購Clayton Homes、NetJets等現金流穩定的企業。


一、核心投資哲學(貫穿50年不變)

 1. 價值投資的本質

  • 「價格是你付出的,價值是你得到的。」(1984)

  • 強調「安全邊際」:只買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資產。

 2. 長期複利的力量

  • 「時間是偉大企業的朋友,平庸企業的敵人。」(1989)

  • 以「持有企業」而非「交易股票」的心態投資。

 3. 護城河的重要性

  • 「我們偏愛那些即使由蠢才經營也能賺錢的生意。」(1993)

  • 案例:可口可樂(品牌)、GEICO(成本優勢)、BNSF鐵路(壟斷)。


二、關鍵投資決策回顧

📈 1. 1970–1980年代:價值投資黃金期

  • 1973–1974年:趁市場崩盤大舉買入《華盛頓郵報》、喜詩糖果。

  • 1988年:重倉可口可樂,成經典案例。


💡 2. 1990–2000年代:規模化與轉型

  • 1999年:避開科技泡沫,直言「看不懂的生意不碰」。

  • 2000年後:收購伯靈頓鐵路(BNSF)、精密鑄件(PCP),強化實業佈局。


 3. 2008金融危機:逆向操作

  • 注資高盛、通用電氣等,獲優先股+高額股息,危機後大賺。


📱 4. 2016年後:科技股破例

  • 買入蘋果(Apple),稱其為「消費公司」而非科技股。


三、企業經營原則

🏭 1. 管理層誠信至上

  • 「我們買企業時,優先考慮經營者的品格。」(2002)


💰 2. 現金流管理藝術

  • 「保險浮存金是負成本的資金。」(歷年強調)

  • 2023年伯克希爾現金儲備達1,676億美元,等待極端機會。


📉 3. 風險控制鐵律

  • 「永遠保留足夠現金,確保明天還能作戰。」(2008)


四、對股東的坦率溝通

📉 1. 承認錯誤

  • 1989年:承認收購全美航空(US Airways)是「重大失誤」。

  • 2020年:坦言減持航空股「可能錯了」。


📊 2. 拒絕盲目擴張

  • 「我們寧可讓閒置資金賺0%,也不投不懂的領域。」(1998)


🎯 3. 長期目標設定

  • 「衡量標準:每股內在價值增長,而非股價。」(歷年重申)


五、近年重點議題(2015–2024)

🔋 1. 能源轉型佈局

  • 收購西方石油(OXY)、擴大風電投資(伯克希爾能源)。


📱 2. 科技股辯證

  • 「蘋果是我們第三大事業(僅次保險、鐵路)。」(2022)


👴 3. 接班計畫明確化

  • 確認格雷格·阿貝爾(Greg Abel)為下任CEO人選(2021)。


【巴菲特股東信的永恆智慧】

  1. 對抗市場情緒:

    • 「別人恐懼時貪婪」的逆向思維。

  2. 聚焦本質:

    • 企業現金流比宏觀經濟預測更重要。

  3. 誠信無價:

    • 「名聲要20年建立,5分鐘就能毀掉。」


2024年最新提醒:「伯克希爾的優勢在於『永遠準備好』——無論市場如何瘋狂。」


(數據來源:伯克希爾官網股東信全集,關鍵語句附年份註解)


《股神榮休丨回顧巴菲特神級修煉》系列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