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利潤熱點:穩定幣推動金融新前沿
- Dr Frederick Wong
- 6月11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未來具備顯著回報潛力的行業包括新能源、人工智能(AI)、金融科技(Fintech)、醫療健康、物流、房地產科技(PropTech)及可持續產品等領域。根據彭博分析,這些行業因需求強勁、技術創新及全球化發展潛力而備受關注。
穩定幣——一種與法定貨幣(如美元)掛鉤的加密貨幣——正成為這些行業支付及跨境交易的核心工具。憑藉區塊鏈技術,穩定幣實現快速、低成本的交易,特別適合跨境貿易及新興市場的金融需求。2024年,全球穩定幣鏈上交易量達到27.6萬億美元,超過Visa(14.1萬億美元)與Mastercard(9萬億美元)的總和,其在跨境支付中的份額從2023年的7%升至10%,尤其在非洲、拉美及東南亞等貨幣波動較大的地區需求旺盛。
監管框架正加速推動這一轉變。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定於2025年8月1日生效,建立發牌制度以確保資產儲備及贖回安全,提升市場信心。同樣,歐盟《加密資產市場法規》(MiCA)於2025年1月全面實施,新加坡《支付服務法案》(2024年)及阿聯酋中央銀行批准的迪拉姆掛鉤穩定幣AE Coin則促進本地穩定幣發行,助力人民幣等法幣國際化。
關鍵應用釋放價值
穩定幣正在重塑各行業的金融運作:
跨境支付:繞過SWIFT系統緩慢、高成本的結算,穩定幣實現2-3分鐘內交易,費用低至傳統系統的千分之一,適合B2B貿易及供應鏈金融。
現金流優化:即時到帳提升企業資金調度效率,減少資金滯留。
智能合約支付:自動化里程碑付款及保證金支付,降低糾紛風險並提高透明度。
金融包容:服務全球13億無銀行賬戶人口,2024年約10%透過穩定幣獲得金融服務。
數字服務收入:SaaS及雲端服務可利用穩定幣實現全球即時、低成本收款。
企業卡支付:與Visa卡整合,方便全球採購及差旅支出,避開匯率風險。
美元穩定幣與港元穩定幣及其他穩定幣的優劣分析
美元穩定幣(例如USDT、USDC)
優勢:
全球接受度高:美元穩定幣佔穩定幣市場89%(2025年總值2.32萬億美元),如USDT(1430億美元)與USDC(580億美元),在全球範圍內應用廣泛,特別是跨境支付和DeFi生態。
流動性強:背靠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,交易對豐富,流動性深厚。
監管支持:美國GENIUS法案(2025年5月19日通過)提供制度保障,要求1:1儲備並定期審計,增強市場信心。
劣勢:
地緣政治風險:美元霸權面臨去美元化壓力(如中國、俄羅斯減持美債),可能影響穩定性。
集中化風險:發行方(如Tether)若出現儲備問題(如2022年TerraUSD崩盤),可能引發系統性危機。
港元穩定幣(例如HKDR)
優勢:
本地化優勢: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,港元穩定幣可服務大灣區及「一帶一路」市場,促進人民幣國際化。
監管清晰: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規定2500萬港元資本門檻及1:1儲備,贖回權保障強,適合中小企業使用。
成本效益:針對亞洲市場的跨境支付需求,費用低且結算快。
劣勢:
市場規模有限:相較美元穩定幣,港元穩定幣流動性較弱,國際接受度尚待提升。
競爭壓力:需與美元及歐元穩定幣競爭,市場份額或被壓縮。
其他穩定幣(例如EURC、AE Coin)
優勢:
區域適配性:歐元掛鉤穩定幣(如EURC)在歐洲DeFi場景中增長迅速,阿聯酋的AE Coin則整合本地銀行系統,具備區域化優勢。
多元化選擇:減少對單一貨幣依賴,適應多幣種交易需求。
劣勢:
監管不一:不同地區監管標準差異大(如新加坡與阿聯酋的框架尚未完全統一),可能影響跨境應用。
流動性挑戰:相較美元穩定幣,市場接受度和交易量仍顯不足。
穩定幣被用作洗黑錢的可能性分析
穩定幣因其匿名性、跨境流動性及低監管門檻的特點,理論上存在被用於洗黑錢的潛在風險。然而,隨著監管趨嚴,這一可能性正逐步被限制。
可能性的風險因素:
匿名性漏洞:早期穩定幣交易(如USDT)因缺乏強制KYC/AML(認識你的客戶/反洗錢)要求,可能被用於隱藏非法資金流。2022年FTX破產事件暴露了部分穩定幣與洗錢活動的關聯。
跨境隱蔽性:穩定幣可在無中介的情況下跨境轉移,難以追蹤,特別是在監管薄弱的新興市場(如非洲部分地區)。
DeFi應用:去中心化金融平台可能成為洗錢通道,因其缺乏中央監管,穩定幣在其中易被用於混淆資金來源。
降低風險的措施與可能性:
監管加強:美國GENIUS法案及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要求發行方遵守反洗錢規定,並接受定期審計,減少匿名交易空間。2025年6月9日,香港金管局已強調將實施嚴格的KYC/AML監管。
區塊鏈透明性:穩定幣交易記錄上鏈,理論上可追溯,配合國際合作(如FATF標準),能有效識別可疑活動。
實證數據:據Chainalysis 2024年報告,穩定幣相關洗錢活動佔總交易量的比例已從2021年的0.34%降至0.12%,顯示監管成效顯著。
結論:雖然穩定幣曾被用於洗黑錢,且潛在風險仍存在,但隨著全球監管框架的完善(如MiCA、香港條例),其被用作非法用途的可能性大幅降低。企業若選擇合規發行的穩定幣(如USDC、HKDR),風險可控。
風險因素分析
穩定幣的應用雖具潛力,但風險不容忽視:
儲備與贖回風險:若發行方無法維持1:1儲備(如2022年TerraUSD崩盤導致600億美元損失),可能引發擠兌,波及整個金融系統。
監管不確定性:全球監管框架分歧(如美國與歐盟標準不同)可能導致合規成本上升或市場混亂。
技術風險:區塊鏈網絡(如Ethereum)可能因擁堵或安全漏洞(如智能合約漏洞)導致交易失敗或資金損失。
市場波動傳導:穩定幣與加密市場高度相關,若比特幣等資產暴跌,可能間接影響穩定幣信心。
地緣政治影響:美元穩定幣可能因貿易戰或制裁面臨使用限制,其他穩定幣則可能受本地貨幣政策波動影響。
洗錢風險:儘管監管趨嚴,穩定幣仍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,需企業加強內部合規審查。
戰略意涵
穩定幣的崛起與數字金融革命相輔相成。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與美國《GENIUS法案》共同反映出強化貨幣霸權的意圖——尤其美元,支撐89%的穩定幣市場。彭博數據顯示,GENIUS法案通過後,穩定幣供應量或在四年內增長十倍,可能佔外匯現貨市場10%,從而支持美國債務需求,緩解財政壓力。
對企業而言,採用穩定幣帶來成本效率、流動性及市場拓展優勢。然而,需謹慎評估美元穩定幣的全球霸權風險、港元穩定幣的區域限制及其他穩定幣的監管挑戰,並關注洗錢風險的潛在影響。透過分散化策略、選擇合規穩定幣及強化風險管理,企業可在日益互聯的經濟中脫穎而出,同時應對潛在的金融、技術及合規風險。
參考資料來源
• 彭博分析(Bloomberg analysis)
• Chainalysis 2024年及2025年報告
• 香港金管局(HKMA)網上資訊
• 美國參議院及相關網上資料(GENIUS法案)
• 歐盟MiCA法規及新加坡《支付服務法案》相關網上資訊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