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5個海盜分寶石」看美國全球關稅的博弈論分析
- Dr Colin Lee
- 5月2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5月23日

引言
博弈論中的「5個海盜分寶石」問題,是一個經典的逆向推理(Backward Induction)案例,用來分析理性決策者在權力結構下的策略互動。這個模型可以完美映射到當前美國對全球徵收關稅的國際貿易博弈,幫助我們理解各國如何因應美國的貿易政策,並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。
1. 海盜分寶石模型與國際貿易的對應關係
在「5個海盜分寶石」的設定中,5個海盜(A、B、C、D、E)必須決定如何分配100顆寶石,規則如下:
最高級別的海盜(A)提出分配方案,所有人(包括提案者)投票表決。
若方案獲過半數支持(≥50%),則通過;否則,提案者被拋下海,由下一順位者重新提案。
海盜的優先級:生存 > 最大化寶石 > 殺死對手。
將此模型套用到美國的全球關稅政策,可以對應如下:
海盜 | 國際行為者 | 特徵 |
A(最高級別) | 美國 | 擁有全球經濟主導權,可單邊制定貿易規則(如關稅)。 |
B | 中國 | 第二大經濟體,有能力反制美國,但需權衡成本。 |
C | 歐盟 | 經濟實力強,但內部意見不一,部分國家(如德國)依賴對美貿易。 |
D | 日韓等美國盟友 | 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與安全體系,容易受美國影響。 |
E | 東南亞、南美國家 | 經濟規模較小,但可能因供應鏈轉移受益。 |
此專家文章僅於限時內公開,請立即點擊以下訂閱:
2. 美國(A)的關稅策略與逆向推理
美國作為「最高級別海盜」,其關稅政策的核心目標是:
最大化自身利益(產業回流、減少貿易逆差)。
防止其他國家形成反制聯盟(避免被「拋下海」)。
階段1:美國單邊加徵關稅(A提出分配方案)
美國對全球商品(如鋼鋁、電子產品)加徵關稅,迫使各國讓步。
風險:若多數國家聯合反制(如對美報復性關稅),美國可能面臨經濟損失。
階段2:其他國家的投票策略(是否支持美國)
美國需要至少3票支持(過半數)來維持關稅政策的合法性(例如透過WTO或雙邊協定)。
收買關鍵國家(C、E):
歐盟(C):美國可能豁免部分歐洲產品(如德國汽車),換取歐盟不加入反制陣營。
東南亞(E):提供貿易優惠(如越南的紡織品訂單),使其不與中國合作。
壓制中國(B)與日韓(D):
中國必然反制(如對美國農產品加稅),但若歐盟、東南亞不聯手,效果有限。
日韓可能被迫配合美國(如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)。
3. 均衡結果:誰是贏家?誰是輸家?
通過博弈論的逆向推理,最終可能形成的國際貿易格局如下:
國家/地區 | 角色 | 策略 | 結果 |
美國(A) | 主導者 | 分化對手,收買歐盟與東南亞 | 短期獲利(產業回流),但長期可能削弱全球領導地位 |
中國(B) | 主要對手 | 反制美國,推動「內循環」與RCEP | 出口受損,但加速自主供應鏈 |
歐盟(C) | 搖擺者 | 部分妥協,部分反抗(如WTO訴訟) | 部分行業受益,但整體貿易環境惡化 |
日韓(D) | 被動跟隨者 | 配合美國,調整供應鏈 | 經濟成本增加,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|
東南亞/南美(E) | 機會主義者 | 承接轉移產業,但面臨美國後續施壓 | 短期受益,長期可能陷入「中等收入陷阱」 |
4. 現實案例: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博弈分析
美國(A)的行動:對中國加徵關稅,但豁免部分盟友(如歐盟鋼鋁關稅暫緩)。
中國(B)的反制:對美國農產品加稅,並加速與歐盟、東協的合作(如《中歐投資協定》、RCEP)。
歐盟(C)的選擇:部分國家(如德國)希望維持對美關係,但整體仍與中國保持合作。
東南亞(E)的受益:越南、墨西哥等國承接部分產業鏈,但後續也被美國加徵關稅(如越南紡織品)。
此案例顯示,美國的關稅政策符合「海盜分寶石」的邏輯:
強者(美國)利用權力分化對手,但無法完全壓制所有國家。
弱者(小國)可能短期獲利,但長期仍受大國博弈影響。
5. 結論:國際貿易的本質是權力與策略的遊戲
「5個海盜分寶石」的模型揭示了一個核心觀點:
權力頂層者(美國) 可以制定規則,但必須妥協以維持聯盟。
次要強者(中國、歐盟) 可能被迫反抗,但也會尋找機會合作。
弱勢國家(東南亞、南美) 可能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,需謹慎選擇策略。
在未來的全球貿易體系中,美國的關稅政策是否持續有效,取決於:
能否長期分化中歐聯盟(防止B+C+D合作)。
小國是否願意持續配合(或轉向中國主導的經濟圈)。
多邊機構(如WTO)是否仍具約束力(或將被雙邊協定取代)。
這場博弈尚未結束,而理性的決策者將繼續在「對抗」與「合作」之間尋找最優解。
此專家文章僅於限時內公開,請立即點擊以下訂閱:
Comments